登入

Blog

Latest News
土地、林木與生活的匠心呈現 – 土木工作室 (TUMU Studio)

土地、林木與生活的匠心呈現 – 土木工作室 (TUMU Studio)

簡介:《 土木 TUMU – 藝術居家工作室 》成立於 2018 年 德國慕尼黑。將「土木」兩字合一,即為「耒 (ㄌㄟˇ)」- 古代木製農耕工具,如同此字意象,我們的作品關乎土地、林木、生活,主要由土、木兩種媒材元素組成,以帶著初心的雙手,實踐我們對於藝術與生活的想像。擁有陶藝與木工藝等相關藝術設計學經歷及專業技術,透過長年累積的美感與實作經驗,打造每一樣生活藝品,藉由這些「純手工製作」、「富含手感溫度」的作品,傳達我們樸質靜雅的侘寂生活態度。

 

是什麼樣的機緣下讓你們來德國發展呢?

筱書:我從小接觸藝術,加上與家人自助旅行遊歐過,很欣賞德國(較簡約樸實)的設計藝術風格,因此一直有留德的念頭。在台灣讀⼤學時,除了本科美術系的課程外,同時在學習德文以及搜集出國的資訊。一切也如之前所計畫,大學畢業沒多久後就直接搬來慕尼黑,一開始是邊念語言班邊申請藝術學院,幸運地在半年後拿到入學許可,接著唸書工作,直到現在嘗試當自僱者。

 

晏維:來德國其實滿意外的。在工作幾年後,偶然發生工作意外導致膝蓋受傷,不得不停下腳步。在無法工作的養傷期間,遠赴德國異地陪著那時還是女朋友的太太。偶然間在聽取太太建議之後,在毫無心理準備下申請慕尼黑美術學院,寄送了臨時拼湊的作品集去報名學校,接著就是一輪接著一輪的口試、術科考試。後來成功申請上成了太太的學弟,就這樣開啟了德國⽣活。對自己來說,這是另一個開始也是挑戰,現在也仍在努力摸索生活的時間步調跟方向。

 

請簡述一下你們的創作理念

晏維:大學所學的是泥塑雕塑,畢業後從事木工,一直以來都是靠著⾃⼰雙⼿將想法實現成形,我想我們的東⻄也承載著我們的⼿作⼿感與當下的情感與思緒,我們覺得某些「⼈類⼿作的記憶質感」是「⼯業化機器」無法取代的。

 

筱書:⼤學是主修陶藝,來德國後,依然也是選擇陶瓷當主要的創作媒材。我覺得陶⼟是很親近⼈且療癒的一種材料,同時也很「真實」,能直接反映出創作者的製作過程與⼿作肌理,把情感思緒完全地傳達出來;作品主題多是取材自⽣活周遭,對我來說藝術即是⽣活的一部分,不⽤刻意去營造一個形體/形象,⽽比較像是將當下的感受記錄下來。

也基於過去美術系的美學薰陶,以及近幾年各自的⼯作經歷,成立了我們⾃⼰的迷你⼯作室,除了原本的藝術創作類作品外,也挑戰把⼟與⽊這兩種(媒材)元素融合到⽣活中,讓作品增添機能性。無論是哪類作品,完全都是由我們⾃⼰發想、設計、製作,希望⼯作室的每件作品都能保有純粹質樸感,近似⽇本「侘寂」(wabi sabi) 的精神。「侘」(wabi)是指樸質內斂的美感,「寂」(sabi)是指時間即逝(例如櫻花掉落的瞬間)、萬物無常的精神,兩者合在一起的精神就是經過時間洗鍊的古樸收斂的美感。就如⽇本所謂的「匠⼈精神」,任何經過⼯匠打造過的產品,必將留下匠⼈雙⼿刻磨過的痕跡,甚⾄是當下注入的情緒和想法,就此停留在器物上。我們也同樣努⼒⽤雙⼿設計創作,並透過我們的作品傳達我們的想法。

(wiki:侘(ㄔㄚˋ)寂是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為「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它是從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別是無常。侘寂的特徵包括不對稱,粗糙或不規則,簡單,經濟,低調,親密和展現自然的完整性。)

 

source: 土木工作室

 

在德國從事工藝創作與在台灣最大的差異在哪裡?

晏維:對德國的職業⼯會的成熟體制有很深刻的印象,任何⼤⼩⼿⼯職業都有被清楚條列在Handwerkskammer 職業項⽬清單上。以木工來說,在台灣可能至多分成兩三個分類,在德國可以分到十多個。職業保障資訊也都很完善,對⼯匠職⼈的尊重不是只是⽂宣廣告嘴上說說而已,法規體制上可以感受到國家對勞⼯權益的重視。在台灣⼿作⾏業通常稱作「勞⼯」,僅少數職⼈可以幸運擁有「⼯藝家」的美名;但在德國,從體制與薪資,是可以「直接」感受到對「百⼯百業的⼯匠」的尊重。

 

承上,你覺得德國藝術創作的環境如何?

晏維:印象最深刻差異是來⾃「觀賞者的回饋」。第一次參加慕尼⿊美院的期末展,⼤家要輪流顧展,第一學期的我因為德語很差,本⾝⼜內向,那時期就把⾝處異地「異鄉⼈」的感受,⾃嘲⾃⼰為「外星⼈」的想法寄託在期末作品上。沒想到真的會收到觀賞者的直接回饋,一位有聽障的德國先⽣帶著沙啞氣⾳說他能了解我在表達什麼,另一位德國奶奶⿎勵我說,德語不好沒關係,作品⾃⼰會說話。

 

筱書:以普通創作者⾓度來看,的確覺得德國藝術創作環境相對友善許多,或許跟歷史發展和地理位置等先天因素有關。後天相關資源也較豐富(如各類藝⽂補助、展覽展會與藝⽂活動),造就他們多元化的創作⽅向。覺得差異較⼤的地⽅,同樣也是在於一般⼈對於藝術的看法。在台灣可能會覺得藝術很有距離感,要到畫廊或美術館才有機會接觸得到藝術品,⽽在德國,藝術品是⽣活的一部分,逛畫廊或美術館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企業辦公空間、⼩⾄咖啡廳或診所都滿常展⽰作品,一般普羅⼤眾也很願意收藏藝術作品,擺放在家欣賞。

 

目前在德國碰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晏維:⼯作、⽣活之間的平衡是最大的挑戰。因為從畫圖發想、設計到製作,還有與客⼾討論溝通,都是我們⾃⼰雙⼿完成的。其中耗費⼤量時間成本,而⾃營⼯作室的感覺,就好像是一直在上班,沒有下班,時時刻刻都會在想⼯作的事,總覺得還沒拿捏好⽣活與⼯作之間的平衡,還在摸索⾃⼰的步調,希望能有更規律的⽣活。除此之外,新手創業有很多法規需要研究,網站報稅等也比台灣複雜一些。

 

筱書:以創業新⼿來說,處處是挑戰,如果要選個比較棘⼿的話,⼤概是空間問題吧!⽬前只能在有限的硬體資源與空間內盡量發揮,希望未來能遇到合適的製作和展⽰空間,讓更多⼈能看⾒我們的作品。

 

你們的產品定位是收藏等級的創作,為什麼會這樣定位呢?

可能是我們一直都在藝術⼯藝類等實作領域⽣活,「收藏」算是滿普遍且常⾒的⽤詞,對這個詞彙沒有特別的定義,⼜或者說我們努⼒⽤⼼製作每件作品,認真對待每件作品,也同樣認真將每位訂購者當藏家在重視。我們有思考過是否將產品量化,但自忖很難跟工廠比拼,所以就決定小額量產,把品質顧好。目前像是工坊經營模式,只做符合自己風格的產品。

 

未來你們會想朝什麼方向發展呢?

我們是今年才正式登記營運,開始以⾃雇者⾝份⽣活,有許多新事物仍在摸索學習中。現階段的話,會先把重⼼放在研發和製作作品上,累積作品量,以線上營運和與其他店家合作為主;再來,計畫參加藝術⼯藝類的競賽和展覽展會,提⾼作品能⾒度;未來如果有實體空間的話,也有考慮發展教學和展覽空間等附加項⽬。

 

連結:

土木工作室官網

Get Pro歐洲職人網-土木工作室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