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Blog

Latest News
歐美中高階經理人愛用,「職場教練」如何帶你飛?——專訪法國職場教練 Kyria

歐美中高階經理人愛用,「職場教練」如何帶你飛?——專訪法國職場教練 Kyria

原文刊登換日線: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295

導言:在歐美,有一項新興專業近年越來越成趨勢,那就是幫助工作者們成長的「職場教練」。他們服務的對象往往有各式職場難題,例如「透明人想被老闆賞識」、「菜鳥上任求生存」,以及典型的「如何升遷加薪」等等。職場教練會如何協助?「教練」和顧問、諮商、Mentor,又有什麼不同?持有國際教練聯盟認證的法國教練 Kyria 不藏私分享。

 

2022 年全球「職場教練」市場規模預估將達到 200 億美元,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

 

從台灣到法國,Kyria 是熱衷於陪伴國際職場人的專業教練。她有 17 年的跨國職涯曾經歷金融、國際品牌行銷、外派及顧問經驗。現居巴黎,以全法語取得國際教練聯盟(ICF, PCC)及 Process Communication Model® 等教練認證,也是法國產業公會(CCI)認證企業培訓師。

 

從品牌行銷到專業教練,Kyria 很重視能夠將創意具體實現的高效流程——即使是一個小細節,也能帶來顯著的改變!這次專訪,我發現透過她分享的職涯心路歷程,和常見的教練個案議題,能夠更了解國際職場人面對的挑戰。她也深入剖析教練這個職業,對有志者相當有幫助。

 

Q:當初是如何從台灣進入跨國企業,並在法國成為職場職涯教練?

A:2004 年從台大經濟系畢業時,原本希望能夠進入我喜歡的品牌行銷領域,找相關工作卻不是那麼順遂。為了不浪費時間,找到金融業的國際經濟分析工作就先做了,開始累積職場經驗。人生第一份正職就遇到很照顧我的前輩們,讓我至今相信在職場上,「人和」是比努力更大的力量。當時累積的全球連動視角、邏輯分析報告能力,也為後來的國際職涯打下很好的基礎。

 

後來我決定透過申請國外的 MBA,再一次挑戰行銷路。我列了一張理想公司的清單,清一色都是法商,於是很自然地選擇法國 HEC 當跳板,最後終於拿到 L’Oréal 萊雅總部的實習機會。

 

後來得到公司留任正職,卻因為法文程度不足,提議我回台灣做儲備幹部(十幾年前在巴黎工作對法文的要求很高,近年許多職位開始接受講英文了)。這與我一開始的期待有所落差,對當時心高氣傲的我來說,心理上也難以接受。

 

但面試時,當年台灣萊雅人資郭總經理真誠的一番話,讓我收斂了氣焰,從市場端的儲備幹部做起。後來也如她所說的,表現優異自然一步步受到提拔,甚至得到從法國外派台灣的總經理大力推薦,以外派經理身份轉調巴黎總部。

 

那幾年在台灣耕耘期間,我很幸運得到許多主管傳授行銷絕學,也透過工作往來建立亞太地區其他國家分公司的人脈。當時行銷、業務部門的戰友,如今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發展,卻還能彼此請益成長。現在回頭看才發現,這些無意間積累的能力和關係網,是我一路拓展國際職涯最大的資產。

 

總之,在 2011 年,我終於達成階段性目標「成為國際品牌的舵手」,在萊雅總部做產品與品牌創建。當時,在法國過上外派經理人的優渥生活,一切看似順風順水,在 35 歲的時候似乎達到了追夢的高峰。而我沒有發現,抵達巔峰的同時,也是下坡的開始,我也沒有意識到,這個下坡是來得這麼陡、這麼急。

 

當時我自認少年英雄,性格沒有現在這麼圓融沈穩,越靠近高層,越是每天處心積慮地謀劃下一步,換來的是身心健康全面崩塌。

 

就在我被表揚 Worldwide Best Practice Talent 的隔年,非常諷刺地因為過勞,選擇離開熱愛十年的企業。每天如履薄冰地生活,最後終究不堪重量,「為什麼別人可以,我卻撐不住了」的想法,讓我掉落看似無止境的深淵。而這個轉折,也磨掉了我年輕時的爭強好勝,沒有這段經驗,現在我不會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柔軟身段做教練,所以其實人生早一點嚐到挫折是好的。

 

一陣休息之後,我到一家法國的珠寶公司擔任行銷總監。不久後,一家顧問公司找我合作,擔任外部獨立顧問,經手跨國企業組織建構、全球行銷策略等案子。這個意料之外的斜槓,讓我發現自己有成為獨立工作者的可能。

 

其實我還在萊雅時,就是公司指定的 mentor,又因為我是基督徒,一直在巴黎的教會服侍,輔導法國大學生讀聖經與面對生活的困境,累積了非常多一對一陪談經驗。我先生因此的鼓勵我,透過教練培訓把能力提升到專業的層級,希望能夠帶給更多人更好的幫助。

 

在培訓期間,我赫然發現「職場職涯教練」(Professional Coach)是可以串連我所有過往經歷,以及現階段最想做的事的方式!其實在法國,大部分的教練都有其他收入來源,很難只靠教練單一活動賺錢,尤其很多教練原本都是高收入的企業主管。所以創業做專職教練,還要能維持原本的家庭開銷,對我來說是一場冒險。

 

但有三個理由支持我去挑戰:

 

第一是我希望轉換工作方式,讓我能配合法國大學生的午休時間陪讀聖經。

 

第二是我帶過許多不同國家的人之後,一直覺得台灣有很多底子很棒的優秀人才,稍微拉一把、開竅一下就能在國際職場上發光發亮,只是不見得每個人都很幸運能遇到好老闆、好前輩提點。但從歐美的觀點來看,貴人可遇不可求,職涯是需要自己積極經營的,教練、顧問、諮商等「有價的專業夥伴」因此非常發達。我期待自己能帶出一批優秀的國際職場人。

 

第三是很多國際企業培養了一批明日之星,但外派後遇到的文化差異衝擊、工作規模忽然擴大導致留任率不高,企業的人才養成因此斷鏈,非常可惜。這也是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多次的狀況,目前解決方案卻不多。我認為這一塊是我對企業、員工雙方都可以貢獻的地方。

 

Q:教練、導師、顧問、心理諮商這些服務的差別在哪裡呢?

A:教練(Coach)跟導師(Mentor)、諮商(Counselor)或是顧問(Consultant),雖然都是提供專業服務,但目的與方式並不相同。

 

導師是依據經驗分享建議的人,從在校時期的學長姐,到職場上的前輩,到有價的「創業導師、業師」都屬於這個類型。有些企業也會引進導師制度,指定分派員工給非直屬主管的前輩輔導。我們與導師的關係是非正式的人際情誼,與教練則是有期限、有正式規範的合約關係。教練更重視透過「共創的流程框架」,幫助客戶達成合約訂立的目標。

 

心理諮商屬於健康醫療範疇,在這幾個角色中,有最明確的法律規範、對應學歷,目的是協助個案走出心理困境。在法國常見的有情緒低潮療癒、親子或伴侶關係輔導、壓力排解等。與教練最大的不同是,心理諮商師會從你的個人史去分析,陪伴你修復創傷,從你的現在與過往去找出問題的解答,而且通常沒有事先講好的陪伴期限,看個案的發展狀況調整。

 

教練的工作重點不是修復,而是如何從你的現狀,幫助你有策略、有動力地開創未來,在事前協議的期限內達成目標。所以嚴重過勞、憂鬱傾向的客戶,教練是不能接的,因為這個狀態的人並不適合快馬加鞭,心理療癒亦非教練的專業。

 

顧問、諮詢師等,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專家,我們仰仗他們的知識和技術購買「直接解決方案」。例如留學顧問、求職顧問、職涯顧問都會給予明確建議,甚至直接幫你修改履歷,著重於客戶的立即應用。教練會給回饋,或啟發、刺激客戶反思,但不會直接建議他該做什麼,重點在於幫助客戶找到屬於他的最佳策略。

 

許多人對於專業服務者的想像,都是「特定議題、知識、技術的專家」。但教練其實比較像是「流程專家」,幫助客戶釐清目標、擴大視野、形成自己的解決方案、將自己準備好,進而能採取行動達成目標。因此教練服務的成功與否,第一關鍵其實是客戶本身的動機和投入程度,就像奧運選手的教練,沒辦法代替他本人拿金牌一樣。

 

如果用釣魚來形容這些服務的不同,那我會說教人釣魚的是培訓講師,分享釣魚經驗的是導師,直接給魚的是顧問,而教練會站在旁邊陪你釣,挑戰你在釣魚時的心態、想法、行為,讓你從不同的視角重新體會釣魚這件事。接著,你會就這些新的覺察,獨立做出改變。這些專業服務的宗旨、方式各有不同,端看客戶的需求和目標,選擇最適合他的方式。

 

作者補充:職涯教練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之一。根據過去趨勢,其中三分之一大概都是美國市場,畢竟那是教練學發源地,也是最成熟的市場。 以 ICF 的自家統計,ICF 系統出身的教練,2022 年一月全球有 5 萬會員(能成為會員代表至少完成培訓,並遵守職業倫理規範),其中 41,860 人為認證教練(55.2% 初級 ACC 認證、41.0% 二級 PCC 認證、3.7% 三級MCC認證)。以上是 ICF 單一組織的資料,沒有計算其他組織的資料。但因為 ICF 是全球最大,可以參考來推估概況。

  

Q:職場職涯教練服務如何進行?你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誰?

A:我服務的市場分成 B2C B2B 兩塊。如果是 B2C 這一塊,對象多是在歐洲工作的經理人,少數是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台灣。B2B 則與企業、社團簽約提供教練服務和講座;此外我也在巴黎一家商學院的 MBA 兼課。

 

在正式服務前,我提供 30-40 分鐘的首次免費諮詢,幫助客戶釐清他的需求、界定目標。這是一個互相面試的過程,我須要確認彼此是否合適,同時,客戶也有機會更認識我,再一起決定是否簽約、需要幾次會談。

 

教練時程的長度要看客戶的狀態和目標而定,通常是 6 個月內 6 次會談,每次一個小時。因為一個人要有根本性的改變,通常要至少 3 個月的時間,所以我不提供短期服務,且首次免費諮詢時的「目標探討」非常重要。

 

至於確定簽約後,讀者可能好奇收費基準。這一行往往由自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價格,每個教練所在的市場、認證等級、主要客群等等都會影響定價。而教練服務不會規定客戶要做什麼,掌握權以及責任都在客戶自己身上。教練過程也很重視提升客戶內在驅力、協助客戶成長,目的是讓他在期限內達標,進而從我這邊「畢業」,不再倚賴教練。當然也有過一陣子又回來續約的客戶,但他們都是帶著新的議題,找我挑戰新的目標,我也很喜歡這種翻過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的感覺!

 

Q:來尋求教練服務的客戶,通常面對什麼樣的挑戰?你會建議潛在客戶什麼時候來找教練呢?

A:很多的客戶來找我時,都說是「溝通問題」。常見的表面狀況是在公司績效不佳、與老闆同事相處不良、無法有效地主持會議等。他們往往會把這類的問題歸咎在缺乏溝通技巧或是自信心不足,但在抽絲剝繭之後,會發現「溝通」是最後一步的技術,問題其實觸及到更多層面。

 

例如堅信「有志者事竟成」的人,優點是責任感和抗壓性高,但比較不敢求助,或管理團隊時單以績效論成敗而不通情理,甚至有把自己逼垮的傾向。我們常說要學習「換位思考」,但一個人要察覺世界並不是自己堅信的那樣,並不容易。而教練會創造出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客戶察覺到自己的盲點。

 

第二類常見的是企業內發展問題,像該如何跟公司爭取升遷、職權擴大、老闆賞識等。第三類是新職上任手忙腳亂,或工作壓力過載想找方法改善。這兩類在國際企業特別常見,因為跨國企業內職涯發展軌道多、變因多,幾乎年年都要談判,頻繁組織改組的不確定性,往往為員工帶來許多風險和焦慮。

 

其實找教練的時機不需要等到有問題才來,教練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客戶完成目標所以當客戶有特定的目標想要達成,就可以尋求教練協助。歐美許多中高階經理人都有職場職涯教練,陪伴他們更穩健地發展,這跟去健身房找私人教練幫助自己規律地、有策略地運動,是類似的意思。如果問題嚴重到出現情緒憂鬱傾向,完全失去動力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心理諮商而不是教練。

 

Q:在職場職涯教練的過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案子是什麼?

A: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第一個案子,一位法國能源產業的業務部總經理。即使我可以用全法語工作,但身為教練,對於語言和非語言的理解要求又更高,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客戶讓我了解到,我能給予她的並不受語言和文化差異限制,我的個人特質、聆聽及回饋的天賦、以及我的職場經驗視野,都共同協助他突破成長。

 

在 6 個月的教練服務後,她克服了團隊領導的困境、更清楚下一步發展方向,並對我說了一段非常感性的感謝語。而我在最後提供回饋時不禁落下淚來。現在想起來有些難為情地好笑,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心情就像是悉心照顧一隻小鳥,在牠重獲力量後,必須放手讓牠自由飛翔。

 

在專業上,合約截止時,教練和客戶就停止合作了,不能捨不得。其實教練這個行業,職業倫理是非常嚴格的,包含保密協議、利益迴避等。我的老師也一再提點「謙卑」的重要:教練的最高宗旨,就是幫助客戶獨立、不再需要我,達標了雙方都高興,但要謹記客戶的成功不屬於我,是歸功於他自己的投入和努力。

 

Q:如果有人對於在從事職場職涯教練有興趣,你會怎麼建議他她開始呢?需要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與資格呢?

A:我認為要從事教練服務,很重要的一點是「了解你的初衷」。幫助人,聽起來很正面,大家都喜歡。但把這個當正職的話,最現實的挑戰就是只有「遇到瓶頸的人」會來找你,輕鬆愜意的人不會,但你準備好每一天都要支持感到茫然、無助、挫折、焦急於成功⋯⋯的人嗎?

 

如果只是單純想幫助職場人,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成為導師(Mentor),任誰都可以從這個角色先開始,嘗試你是否真的喜歡做職場、職涯陪談。建議劃定客群是誰,並專注在一個主題上。我相信持續分享與傳承經驗,總有一天能開花結果。

 

以較正式的角色來說,喜歡給予建議的人,成為顧問(Consultant)也是很好的選擇。例如職涯諮詢或求職輔導,利用相關評測、工具幫助人們釐清方向,並建議行動方案。有別於經驗分享的導師,我認為做諮詢顧問,須要具備相較於客戶多很多的專業實力。特別是職涯顧問,沒有一定的歷練很難擴大思維格局,就難以給予客戶長程的職涯建議。

 

我認為比起給建議,更喜歡陪伴人自己找答案、自我覺察力高、對人洞察力也高的人,就蠻適合做教練(Coach)的。雖然教練的性格也是百百種,但在執行任務時,都要盡量「聽得多、說得少,而且全然不評判」,所以很愛表達個人意見和色彩的人,在教練培訓時會需要特別磨練一番。

 

教練流程不是在聊天,而是在限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小時),解構客戶帶來的議題、突破盲點、形成策略和行動方案。所以我認為教練必須要有一定的歷練和眼界,才能在短時間內,足夠深入地幫助客戶探索和突破。不然,時間都會浪費在一開始的釐清議題。而這個「短時間內就能達到的深度」,也是我與一些頂尖的資深教練合作時,感受到的功力。

 

其實大部分的客戶在選擇教練時,不會只看技術認證,而是選擇教練這個人,包含人格特質、職涯經歷、專業服務經驗等。

 

關於教練的技術認證,歐美國家已經發展出頗具規模的國際組織,透過「同業監督」的方式,規範教練的具體職能、職業倫理。最知名的分別是我所屬的國際教練聯盟ICF(International Coaching Federation)、國際教練協會IA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aching),歐洲導師與教練協會 EMCC(European Mentoring and Coaching Council)

 

這些國際聯盟的宗旨,除了推廣教練學,也保障客戶得到的服務品質。有興趣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可以查詢這些組織的網頁,找到他們認可的培訓機構。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回到你的初衷,思考你想貢獻於哪一類型的人。接著,站在他們的角度,想著如果要他們付費選擇你,會期待看到你具備哪些個人特質、學經歷、技術認證。這與一般求職的狀況是一樣的道理。

 

Q:身為教練,自身是否也會碰到對職涯發展茫然的時候呢?這時候你會如何解決?

A:即使是教練也會有需要教練的時候。我在創業的過程中,也有找教練與創業顧問來協助我達成目標。教練就像一面鏡子、一個夥伴,每個人都用得上。

 

此外,還有一個名為「督導」(Supervisor)的角色幫忙我。正如之前說的,正式認證的教練都必須遵守嚴格的職業倫理,遇到模糊地帶須要督導解惑、監督。舉例像是:我服務了一位客戶後,還可以服務他的直屬上司嗎?(這是很經典的督導討論議題,答案是,只要有偏離中立視角的風險就不能。)

 

另外,教練是一個進修無止盡的職業,所以對於教練領域的職涯發展、進修計畫,和督導討論也很有幫助。

 

最後,對於教練學與相關主題有興趣的朋友,歡迎透過〈你聽過教練學嗎?什麼是 Coaching ?〉來深入了解這門職業。

 

附錄:

本文受訪者 Kyria 的臉書專頁

個人網站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